首页 东周历史文章正文

租庸调制历史演变 租庸调制解释—租庸制和租庸调制的区别

东周历史 2024年12月20日 03:22 105 青树网
AI文章代写

ai文章代写,可读性好。
联系qq:276145571

唐朝实施的租庸调制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要变革。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其历史演变和内涵值得深入探究。

租庸调制历史演变 租庸调制解释—租庸制和租庸调制的区别

租庸制和租庸调制的区别

租庸制:隋代实行的赋税制度,主要包括租、庸两部分。租指粮食,庸指劳役。农民按丁口纳租,丁男还需服一定期限的劳役。

租庸调制:租庸制的基础上增加了调。调是实物税,主要是丝、麻、布等手工制品。调的征收对象是赋役负担较轻的商贾、工匠等非农业户。

租庸调制历史演变

租庸制

隋文帝开皇九年(589年)颁布《租庸调式》,推行租庸制。取消北魏以来的均田制,将土地授予农民私有。农民按丁男授田,丁男15-60岁服庸20天。

租庸调制

唐高祖武德七年(624年)颁布《租庸调令》,在租庸制的基础上增加了调。调按户口征收,不同身份者负担不同。

租庸调制演变

唐朝中期以后,租庸调制逐渐发生变化。由于府兵制的衰落,农民服庸变得困难。于是唐朝开始折庸纳钱,允许农民用钱代替劳役。调的征收也逐渐纳入户税,成为一种固定的实物税。

租庸调制的意义

租庸调制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要改革,它具有以下意义:

减轻农民负担:租庸调制将均田制的土地授予农民私有,减轻了农民的租赋负担。

促进社会分工:租庸调制通过征收调,促进了商贾、工匠等非农业户的发展,促进了社会分工。

加强国家财政:租庸调制使获得稳定的税收来源,加强了国家财政能力。

专题推荐:

西周前期专题

春秋时代专题

战国时代专题

商朝时代专题

打赏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

标签: 租庸调 解释 农民

发表评论

青树网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闽ICP备2023014760号